服务热线:

搪瓷收藏引来更多关注

产品详情

  金山网讯 京江晚报3月20日刊发的“数百件搪瓷制品追忆美好年华”一文引来不少读者关注。近日,家住正东路街道贺家弄社区的老读者打来电话称文中刊登的“迎客松”搪瓷盘就是他设计的,于是记者前去采访,一探究竟。

  电话中,这位老职工自称殷福民,今年八十岁高龄。记者来到他家,发现老人红光满面,精神矍铄,得知记者要来,特地准备了一大叠资料。记者翻看这些插在活页夹中的资料,发现正是镇江搪瓷厂的有关的资料。这其中,有许多搪瓷设计样稿,还有一些搪瓷制成品的照片,殷老介绍,这些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自己在搪瓷厂工作时留存的一些老照片和老资料,现在看到有收藏者这么热爱搪瓷收藏,很想把这些一起捐赠给这位收藏者。

  说起与镇江搪瓷厂的缘分,这位八十岁的老者打开了话匣子:他从小酷爱绘画,曾在扬州漆器厂做工艺美术师,后调至镇江搪瓷厂从事美术设计工作。具体的时间为1975年进厂,至1982年内退,而在那一段时间内,他也成为了搪瓷厂的主要设计力量。殷老特地讲到了本报刊发的那件“迎客松”图案的搪瓷盘,正是他那段时期的得意之作,现在居然能在报上看到自己的设计作品,老人也很感慨。闲聊中,记者特地问起这件“迎客松”搪瓷盘的生产量,殷老表示,因自己主要管设计这块,与生产部门的人沟通并不多,因此连他也搞不清楚这个图案的生产量有多少,但有一点能确定,这种图案当时属于普通搪瓷,是面向广大新老客户,并不是定量生产的高端搪瓷或是用于赠送的礼品搪瓷,而后面这些提到的高端搪瓷,在当年不是普通人能买到的。

  记者查阅了镇江搪瓷厂的有关的资料,发现殷老工作的最近一段时间,正是镇江搪瓷厂不断技术创新和革新的时间,也是镇江搪瓷厂在同行业渐趋领头羊和最红火的一段日子,而这里面,凝聚着殷老的不少功劳。

  在殷老家里,老人隆重地介绍了自己珍藏了38年的绝活,那是一种将搪瓷工艺与漆器造型合而为一的工艺技术。而这一在当年创新的技术曾荣获江苏省轻工产品设计三等奖,这样一份荣誉对老人来说确实是实至名归。

  殷老介绍,搪瓷生产程序最重要的包含釉料制备、坯体制备、涂搪、干燥、烧成、检验等工序,一般说来有六七道左右,但是对于搪瓷和漆器融合的这种艺术搪瓷,其制作程序和制作难度会成倍增加,而且烧成的成品率也不高。以他制作的“枝上孔雀”为例,搪瓷盘上的每一种颜色都要单独烧成,也就是说,如果搪瓷盘上有五种颜色的线次,每次烧制前都要进行涂搪工艺,而且还要把握火候,所以这种艺术搪瓷只能是小批量生产。

  而在烧成后的效果上来看,记者看出假如没有人提示这是搪瓷材质的话,很可能一眼看去会把它认为是漆器,因为从烧成效果来看,外观已与漆器并无太大的差别。

  殷老展示了自己的几件仿漆器搪瓷盘,图案包括扬州五亭桥风景、郑板桥的竹子和龙的纹样等。特别是有一只郑板桥竹子图案的瓷盘上,密密麻麻地刻了不少字,记者看出无论是在字的边沿,还是在主体图案竹子的边沿,都有一条特别的白色细边,正因为有了这条细边,使得整个图案更为立体了,殷老表示,这就类似于瓷品烧制中的“窑变”,是在烧制中自然形成的,不是人力的因素,正因此显得特别珍贵。

  采访结束时,老人介绍,搪瓷最大的优点是它无铅、无镉、耐酸、耐碱,是一种清洁卫生、环保实用的材质;同时它也非常坚固耐用,不像陶瓷、玻璃有被摔碎的危险。虽然现在中国的搪瓷工业已经退出了人们的生活,但在欧洲、日本等地,搪瓷一直到现在仍是一种很常见的材质,现在上海的一些海归设计企业也开始对搪瓷进行重新设计和改观,其创意图案与时代能很好接轨,对此老人还是很感欣慰的。他认为,要让搪瓷真正回归大众生活,光有情怀是不够的,必须借助现代设计的理念,让它焕发新的光彩。 (竺捷)摄影竺捷